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当地旅游 > 旅游详情

【地理】寻找失落的石林

来源:视界桂阳
发表时间:2019年08月28日
景区介绍

题记: 希望那种失传的石林精神将在桂阳某处被重新激活。 城那边曾经有一片美丽的石林 石林是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的一种发育形态。沧海桑田,当海水退去后,又历经了亿万年的烈日灼烤和雨水冲蚀、风化,一些地方就留下了一些童话世界般的奇景。远远望去,那一支支、一座座、一丛丛巨大的灰白石峰石柱昂首苍穹,直指青天,犹如一片莽莽苍苍的森林,故名石林。 三迭纪前,桂阳系一片浅海,三迭纪末(距今约一亿九千万年)的造山运动,这里的地壳不断上升和长时间的积淀,才逐渐变沧海为陆地。桂阳的岩溶地貌面积广大,但成片的典型石林形态的地理存在并不太多见。现存最大较好的是莲塘镇境内的石林,流峰镇板溪村河边有一处版溪仙局的小景,其实就是一片小石林。舂陵江边上有个石林圩,相传过去也有一片美丽的石林,但后来这里发展为码头圩市,石林为建筑让路都毁掉了。桂阳历史上有名的石林就在桂阳城边边上,堪称传奇。 康熙《桂阳州志》记载:(石林怀古)治西距芙蓉山数十步有石如林……。州志载:州城西南有芙蓉峰,石笋翠微,秀戴灵土……。()州治西南有奇石如林……。可见这片石林就在芙蓉山麓。蓝山陈克明在《述州赋》里写到:……鹿头呦呦,石林嵾嵾,大凑特名……。刘必遂诗云:万石如林。 芙蓉山下的石林之所以出名,不仅是因为这里石奇景美,更因为其间走出了一位桂阳名人和由此之后所发生的事。 这个人就是黄照邻,桂阳城西黄家岭人。相传其祖上黄武震于后梁开平间(907 910)由江西南半县始迁桂阳城西牛眼地黄家岭卜居。传四世出黄照邻、黄照都兄弟,当初黄照邻筑石林亭于监城西,读书其中,后来参加科举都中了进士。黄照邻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蔡齐榜进士,知桂阳监、知循州、后入朝为职方员外郎、再出知郴州。在郴阳本地为官期间,清正公廉,不私戚里。 黄照邻退休告归故里后,他就卜居这里,常入一处山洞读书,乡人称其地为职方岩。其长子黄植(明亮)也读书石林亭,尤以文学著称,登神宗元丰二年(1079)时彦榜进士,父子同登进士,时间整整相隔64年,黄植官朝请郎,旋知贵州政事。其弟照都,字至伯,宋真宗天禧年间(1017 1021)登进士。黄氏父子科甲蝉联,开桂阳宋代父子进士佳话,一时黄氏名声大振,成为桂阳望族。 自开科取仕以来以来,黄照邻是桂阳第一位高中进士的学子,而且父子登科。后世认为石林这地方文星照耀的宝地,由此,石林之名影响很大。乡贤赞曰:世荣科弟于将相,黄氏父子干云上。甲科辽旷著孝廉,石林芳名光郡望。正因为如此,后来桂阳人选择在这里建起了第一座书院。 石林边曾经有一座古老的书院 桂阳立学自五代前,具体情况已经很难说清楚了。石晋时立学在城左。北宋为监学,南宋为军学,明清有府学州学。随着官方对教育的重视,桂阳民间也产生了许多书院。 南宋湖南书院教育事业较为繁荣,既剔夷奸,民俗安静,则葺学校、访儒雅,思存以振起,湘人士合辞以书院请,掀起了一个兴学高潮。南宋湖南共分巧州、郡、军,辖59县,其中12个州、郡、军,28个县设有书院。桂阳最早的书院就产生于这个时期。 桂阳书院的产生得益于湖南书院建设大时代的到来,主要得力于张拭等文化名人与地方官员的推动。 张拭,号南轩,其学与朱熹、吕祖谦相齐,并称东南三贤。他从学胡宏于文定书堂,学识超群。学成之后他相继创建城南、道山、南轩书院,倡导师说,将湖湘之学光大于胡氏身后。乾道元年(1165年),湖南安抚使刘琪重建岳麓书院,聘请张拭主持教事。一时从游之士,请业问难者至千余人,弦诵之声洋溢于衡峰湘水。湖湘学派最终得以奠定规模于岳麓书院。乾道五年(1169),桂阳重建军学,应桂阳知军赵公瀚之请,张栻欣然作了《桂阳军学记》。受张拭办学思想的影响,自淳熙到绍熙年间仅二十年时间内(1174年--1194年),湖南又重建了著名的衡阳石鼓书院,创建了茶陵明经书院、兴宁辰冈书院、桂阳石林书院、武冈紫阳书院、湘潭主一书院等。 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张运知桂阳监,与部使者奏升桂阳监为军,大修痒序之教,为桂阳正规书院的建立创造了良好氛围。据有关学者考证,桂阳最早的书院就是石林书院,最初是北宋桂阳进士黄照邻父子读书的石林亭,南宋淳熙五年(1178)始立书院,距今已有840年,也很可能是现在整个郴州市最早的书院。 在石林书院创立12年后教育家陈傅良主政桂阳。陈傅良(1137-1203年),号止斋,温州瑞安人,与张拭友善,是张之后湖湘最具名望的教育家。淳熙五年(1178年)曾为潘畴修岳麓书院作记,并受山长顾祀、堂长吴猎之请讲学岳麓。陈傅良于绍熙初(1190年)知桂阳军,后迁提举荆湖南路常平事,茶盐转运判官,所到之处多讲学训士,那时湖湘学派盟主张拭已逝世,因而君举到湘中一收,收尽南轩门人。宋参政事楼钥作《送陈君举守桂阳》诗,诗中有文定南轩仙去后,湖南又得一先生之句。 陈傅良在桂阳其间,勤政为民,极大地推动了桂阳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虽然陈傅良在桂阳留下的诗文不算少,但只仅留下一首《和王教授谦叔述郡圃韵》看似与教育挨边的诗,虽然如此,依然不能妨碍我们想见,作为一代学问大家与教育宗师,陈傅良在行政之余经常到书院里亲自主持教事开学讲座的情景,为石林书院的建设与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 名儒所到之处,山川秀美之地,往往被圈定为理想的立院场所。唐以来的许多书院正好建于形胜风景之区,有山川之胜,而无市井尘声。当年张拭见背陵而面壑,木茂而泉洁的岳麓书院,就爱其山川之胜,堂序之严,徘徊不忍去。石林书院选址在芙蓉山下的石林旁,正好处在城外一个有山川之胜,而无市井尘声的世界里。 从此石林书院成为湘南学子的求学圣地,一时莘莘学子在这里云集。由于战乱,元末书院坍废。明隆庆时州判王廷杰复又在芙蓉峰下构堂三间,依旧取名石林书院,知州王训扁题立极堂,但仅为游观,不容生徒,也就是说那时的所谓书院,已经没有讲习授课的功能,相当于现在一个纪念馆。 关于石林书院具体的创立时间颇有争议,除了上述考证时间点,康熙《桂阳州志》:一种说法是黄照邻创建于宋代,另一种说法是刺史戴录创建于明朝。……今凭吊遗址,犹称圣地。对于记忆,建筑地标固然重要,但精神力量的影响更为深远。即便书院最后不复存焉,成为一土荒丘,然而,石林书院旧址作为追思与纪念桂阳学宗的场所,几百年一直为桂阳民众追捧,成为蓉城最为著名而神圣的人文景观,明清时期一直位列蓉城八景(十二景)之一,体现了桂阳人民对于教育的敬畏。 特别是一些文人墨客与地方官员,都一直对此地心生敬仰之情,明代以来题咏极为丰富,地方志记载的《石林怀古》就有几十首。 明赵孟昇写道:桂阳第一处,山下搆书堂。万古峰峦秀,重冈竹树荒。烟云春洞暖,风露夜窗凉。立学崇明德,谁能继二黄。明代的州贡生何其佐诗云:寻偏芳迹路欲迷,苍茫草色楚天低。春秋石上无人拜,风月花前任鸟啼。埽壁旧闻留好句,买田何处托幽栖。凭高一望添惆怅,落日凄凄领树西。又有清雍正十二年桂阳拔贡王嘉坚写到:当年声价重儒林,作述文章贯古今。方忆琴书留矩范,那堪风雨任飘零。飞禽空自鸣高下,细草为谁绿浅深。夜静无人窥雪案,黄公石上月沉沉。诗歌字里行间都透着对先哲与文化的感慨。 因为石林是桂阳杏坛圣地,黄照邻是桂阳学子学习比照的标杆,因此桂阳一些文人对其作品集常常冠以石林之名。比如明代李思聪使缅诗集《石林诗选》,雍正时何泂诗集《石林集》。 石林书院开启桂阳书院建设先河,明代书院继续发展,至清代书院文化达到鼎盛,至于书坊、私塾、公馆则遍布城乡。正是这些庞大的基础教育,才使的桂阳人文蔚起,明清以来桂阳高中举人进士者居湖南前列。事实证明,重视基础的教育才是有希望的教育! 失落的石林除了石岭下还有啥 历史更替,世事无常,辉煌了几个世纪的石林美景现在还好吗? 石岭村84岁的曹春保老人说,他原籍塘市镇庙屋冲,解放前父亲到桂阳城外烧石灰讨生活,他半岁时就随父母来到这里,打小生活在宝山一带。他说过去这片石林大约有20多亩,石林高2-6米。现在的子龙世家小区这地方人们自古就称子龙,因为这里有个子龙庙(赵侯祠,乾隆三十六年知州叶元棋倡建,光绪十八年即1892年陈国仲重修),门朝东南,是纪念赵子龙的,里面有赵的塑像,还有一块大约2米多高的大石碑(现藏蒙泉亭)。庙之南十丈之外有个石凉亭,石林就环立于石凉亭周边。过石林亭有下坡路通往石岭村方向,因为山坡太陡,山路曲折拐了八道弯,但全是石板路。民国后期,由于时局动荡,人心涣散,这片石林遭到破坏。人们在宝山周边烧石灰,为了取料方便就打起了石林的主意,到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竖立的石林几乎全部毁坏了。77岁的邓铁保说,破四旧时子龙庙遭到拆毁,人们继续在这里开办石灰厂,最后连这片石林的根也给拔了。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在这里排土,现在东半部分已建成了一个楼盘。 康熙《桂阳州志》记载:职方岩,州治西南芙蓉山麓南一里……明知州蒋学成刻石曰:偃月岩……书院在岩旁。这段记载告诉我们一个信息,职方岩与石林书院的大概位置。书院没了,石林也没了,职方岩还在吗? 曹春保回忆说,石林西南有一处宽坪叫伏战坪,宝山医院西南六角亭有个千祖坟,职方岩在今天南苑路西面的小山包上,记得洞口上方有职方岩三字。怀着崇敬的心情我走近职方岩。80岁的宝山矿退休职工杨先生说,现在的职方岩外观依旧保存完好,只是洞底由于曾经修建防空设施而有所变化。职方岩入口即是个约3米深的竖洞,洞厅狭小,阴暗多蚊虫,黄照邻父子果真会选择在这里读书吗?职方岩三字是桂阳牧荆州陈国仲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所为,字方半尺,隶书阴刻,字迹苍劲雄浑。在职方岩的石壁上还有其他一些题刻,但都已斑驳模糊。陈国仲曾两度主政桂阳,光绪十三年,还雇石匠用条石将蒙泉砌成八角形井,并在井旁建一石亭。他是桂阳三国文化忠实的维护者与助推者。 相传桂阳西门何氏出豆仙何以润。何氏四世祖以润公传(西门何氏族谱 卷三 列传三之一):以润号云岩,景福公子也,四岁而孤,母唐明正识大体,贤节著闻,出积资购邻居屋基,即宋职方郎黄照邻旧址,构建课读。据传,黄照邻生五子,长明亮(黄植),次明亭后迁兰山黄家岗,三子明亨迁兰山平乡,四子明享迁兰山九牛出洞,五子明高生三子,皆迁兰山楠木桥。黄照邻后代人售卖家产迁往它邑是肯定的事。是啊,物是人非的物是也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变化才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城南枫木井后,有山口豁然,林木荫翳,其处有庙,云水口庙。庙墙有《石公石婆碑》,碑中记载:据学者考证,北有南岳石头和尚,南有平阳石公石婆。传说武当山有一对得道的石将军石婆婆,法术高强。一日公婆相约驾雾南游,进入平阳郡地,望城西二华里石山成林,一条小溪顺山南流,确是一块风水宝地,于是降落在水口。这样就有了后来的水口庙。小庙不大,紧扼水口,栋宇庄严,寺旁古树飞瀑流泉小桥,是一个寻幽休闲的好去处。 水口庙北面里许就是石岭村,这个城边山背的小村近年来随着宝山路的修建与农科所樱花的走红而逐渐被人们知晓。显然,村子近城的地理优势暂时还没有发挥出来。村子那口老井很吸引人,它位于两条路的交汇处,出水量很大,过去还是一个单位的取水点。井旁有两方古石碑,高大者为修路碑,另一方为修井碑。 修井碑记为庠生何琛所撰,碑文记载:古者耕田而食,尤必凿井而饮。……此石林胜地,五韵玲珑,咚咚然有瀑布声,殊光……,岚岚然……疑别有天地焉。……由是,寒光激射无殊,水镜水壶玉液飞流……一百多年过去,碑文已经斑驳不清,但透过残字断句哦们依旧可知石林附近的美景。 石岭村近矿地据路旁,从修路碑修井碑记载来看,康熙时何姓一脉分居到石岭村,过去是一个人烟络绎之所,光绪时期村民乃然以何姓居多。现在石岭村只有百十户人家,但却有近三十种姓氏,大多为近代迁居而来,可见该村过去人口流动很大。村民说,该村山岭耕地很多,包括芙蓉峰西南一带都是,那片石林地正是他们的地盘。石林,对于桂阳来说绝对是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符号,没想到一个土渣渣的石岭村名后面却跟石林有渊源,不知这叫庆幸呢还是悲哀。 蔡伦南路城南车站地段有一块路牌标有石陵路,很多人对石陵路疑惑不解,也不知道它到底在哪?或许不久的将来,桂阳果真有条传承历史文化的石林路出现在世人面前,无论如何,那都是一份对历史的纪念。而我更希望那种失传的石林精神将在桂阳某处被重新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