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当地旅游 > 旅游详情

【地理】四面崇山皆丽景

来源:视界桂阳
发表时间:2019年08月28日
景区介绍

两座名山隐藏千古故事 每一个地方都有它的山水名片,那是人们的精神家园,储满乡愁! 论流峰镇名山,当首推坛山。坛山分属于桂阳县流峰、四里、塘市三镇,但主峰属于流峰镇的坛边、西麓村,最雄伟最险峻的部分也在流峰地界。桂阳超过1000米的山峰有50多座,坛山主峰海拔才742米,论高度它并不出名,奇的是它的形态与历史。 坛山山体方平,九向九背,百里环望,面面如一,方正如坛,因此又有八面坛山之说。从坛山北面十里外远眺,它绵延数十里,横看山顶几乎平直一线,上下明显不同,开始陡坡至半山,然后绝壁削然直上云霄。晴好天云横山腰,阴雨日雾笼山头。陡坡上草木青绿蔚然,绝壁处石崖嶙峋冷峻,近观似铁壁铜墙,遥望如幕幔屏障。此山水分六处,龙腾八方,四面悬崖,石径挂壁,而山顶宽平,能容万马,雄于寰宇。桂阳古代文化名流戴朝缙、陈士元等人都曾为坛山赋诗,并流传于世,其中以清代康熙时期桂阳州贡生何其高写的《游坛山记》最为有名,他对赞叹坛山:嗟呼!此山吾郡之巨观也。 坛山是一座文化名山。坛山古名九鼎山,《同治桂阳直隶州志》卷27云:九鼎即坛山也。坛山传说甚多。传说远古时期,舜帝南巡,一脚踏九嶷山,一脚踏九鼎山,留下了一个圣人足迹。又传春秋时期楚庄王私铸九鼎,却不敢公布于世,最后将之藏于坛山。更为真实的史书《舆地纪胜》卷61《桂阳军》记载:坛山,在平阳,唐高祖仪凤二年(677)诏以南方有山巍险中有圣人足迹石穴流泉……故曰‘坛山’,从此,坛山日渐名显,而九鼎之名慢慢被人遗忘。史载九鼎银坑是宋代桂阳监著名银坑,然而今日并无铅银所产,也许九鼎山坛山并非同一座山罢。 坛山更是一座佛教名山。桂阳古代寺庙最富盛名者南有静室庵,北有广润寺。静室庵早已划归原郴县南溪乡不属于桂阳。广润寺在坛山,俗称坛山寺。《舆地纪胜》记载中宗景龙二年(708)诏于平阳之坛山广度僧尼,《舆地纪胜》又载大中二年(848),有一僧曰信业,乘云飞锡自阿育王山来居此山,大中六年(852)内诏赐紫衣,不逾月,复还育王,而壇山香火不绝。由此看来坛山是佛教在桂阳的发源地,也是今天郴州地区有记载的最早佛教圣地。坛山寺规模宏大,向来香火兴旺,鼎盛时期有数百僧众,据说解放前尚可派出上百号棍僧与源头山村民争夺田产。寺院大殿前曾有一棵巨大的银杏树,历经千年,据说树上悬一口千斤大钟,每至钟声撞响,周围数十里可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寺庙被拆毁,建立农场,从此钟声远去,梵音难觅,只剩下数十方历代残碑掩埋于地下。再后来农场废弃,古木摧折,山火肆虐,路径湮没,以致人迹罕至。2016年又有人再度在此兴办农场,也有意恢复寺庙,或许坛山宗教复兴可期。 在坛山岭东面余脉上有一座七级古塔,名为云峰塔,为泗洲寨陈士杰、陈士元兄弟倡建。古塔数十里外举目可望,虽遭雷劈,但百年来,昂首苍穹,岿然不倒。每至黄昏,残阳如血,青山如黛,塔影似点,江山如此多娇! 流峰镇区北面的石山叫流渡峰,也是流峰的一座名山。流渡峰又名犁头岭,现在也称流峰岭,海拔不高,山体甚小,但很特别,形若笋状,尖削挺拔,玲珑秀巧,异于环山,其文化内涵更非一般山岭可比。清代桂阳州贡生胡迥写过一篇《流渡峰记》,一开篇就说流渡,州西北第一锋也…… 流渡峰颇有仙气。在流渡峰面北距离山顶约10米的地方有一个小庵庙,小庙是十年前复建的。之前这里原本就是一处寺庙遗迹,方圆大约两丈,满地破砖烂瓦残碑断碣。石壁上可见大小两个小穴洞,这就是传说中的冒盐冒米洞。传闻很久以前,庙里有一老和尚坐化显灵,于是大洞冒米小洞冒盐,刚好够得僧众一天之用,日日如此。后来一个斋公贪心不足,悄悄将洞穴凿大了些,然而洞穴却不再灵异。从此,犁头岭,犁头峰,爆盐爆米养斋公,斋公想大呷,凿得个了了空的歌谣广传四方。寺庙修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几度兴衰,最后毁于上世纪文革时期。从此僧道流离,香客不来,古径湮灭,神仙远去,只留下几畦韭菜自生自灭,一个故事代代流传。庙旁还有一口圣水泉,在临近山顶又如此瘦小的山上竟然有山泉流出,且不论旱涝,都不溢不枯,千年不改,天下少见,十分神奇!现在守庙居士也仍旧使用这口泉水,弥足珍贵。 从寺庙往西斜下十几米,有石拱紧贴石壁而筑,拱洞高约三米,进深约两米,相传是明朝隆庆进士泗州寨人陈尚伊的读书洞。陈尚伊以免南粮,却矿史,倡建七拱桥闻名乡里,是桂阳著名乡贤。想当年陈进士避居此处,近山寺,居寒窑,不慕人间热闹,一心向学,实在是可敬可佩。 流渡峰充满豪气。距离寺庙西北不远的山路内侧石崖上有三天门石刻,往下陆续又有二天门一天门的崖刻,字大如斗,笔力遒劲,富有变化,不知何年何月何人所为。数道天门逐级而上,不由让人想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英雄豪迈气慨。山顶面南一段悬崖上有一方摩崖石刻,上书中流砥柱四个大字,提款为李棠,是原国民党37军副军长。想当年,日寇由常宁进犯桂阳北境,桂阳军民在九龙关、昭忠口奋勇抵抗,才让大半个桂阳免遭日寇铁蹄践踏。我想李棠当年在这里刻识这中流砥柱四字,不仅是对流峰岭外形的写照,更是对在民族存亡时刻保家卫国精神的赞誉,任何时代都需要民族的脊梁! 流渡峰极顶处两块巨石间形成一个小洞,有焚香祭拜的痕迹,石壁上刻有昭忠祠三字,这是以前所没有的新景。历史上桂阳较为有名的昭忠祠有两处,一处是魏喻义在溪里魏家东面主持修建的昭忠祠,另一处是光绪十二年陈士杰在流渡桥主持修建的昭忠祠,当时陈士杰还作了序。昭忠祠主要供奉在推翻太平天国运动中牺牲的桂阳籍湘军烈士灵位。1949年后昭忠祠成了人民政府所在地,再后来老房子拆了,几块老碑也不知所踪。但英雄总让人铭记,难怪有人将昭忠祠移植到了这里,山顶旮旯,场地虽然小,但总算有了安放灵魂之处。 两处石洞见证远古历史 洞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个充满神秘的区域,欧洲人认为洞穴是通向地狱的通道,藏民认为洞穴是邪恶的地方,从不轻易进入。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亲自探查了临武县龙洞与北湖区万华岩,两洞因此名扬天下。可惜徐霞客与桂阳擦肩而过,从此桂阳山水少了一些名气,多了几分落寞。桂阳比较大的洞穴主要分布在泗洲山西麓一带,以天窗岩、婆婆岩、坦平岩、石豪岩最为有名,正和、燕塘等地也有少量分布,景致各有千秋,背后也都有故事。 原始人类为避寒暑风雨,防虫蛇猛兽,住在山洞里或树上,这就是所谓的穴居和巢居。经过不断进化,古人开始营建房屋。据目前考古发掘证明,我国最早的房屋建筑产生于距今约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桂阳县发现了多处古人类居住地,2014年在舂陵江边发现的千家坪遗址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处,之前在流峰镇内还发现两处洞穴式古人类居住遗址,其人文价值在桂阳乃至在湖南都享有盛誉。 大致以漼江为界,流峰东面山岭分布的都是石灰岩,属于石灰岩地貌(喀斯特地貌)。这种地貌的山石经过亿万年雨水融蚀,部分山体成为顶部圆锥状或尖锥状,发育成峰丛,高大乔木植被难以生长,山上石漠化普遍较为严重,并会形成许多大大小小的缝隙与溶洞。山脚缓坡土壤因为含铁元素高,颜色赭红,是中国南方典型的红壤。低洼处的溶洞往往暗河奔涌,而高敞处的溶洞可以避风雨,环境闭塞也较为安全,常常成为动物巢穴之地,甚至成为古人类的居住之所。考古证明,流峰的两个洞穴正是古人类居住遗址。 潭流水(莲塘水)进入流峰境内后沿东面石山蜿蜒前行,在桥头组对面有一座三四十米高的陡峻小石山临江耸峙,从西北面看,数十米高的灰白崖石,下阔上尖,森森然宛如一颗獠牙,人们叫它石脚山。石脚山南面有几户人家,旁边有一些耕地,北面临河有几分水田,附近还有个陂坝,山脚灌木茂密,石洞幽深。因为工作关系,1999年我第一次走近它,后来还有一次登顶探险的经历,虽然早早与它邂逅,却并不清楚它背后深藏的故事。 几十年前,老一辈桂阳文化工作者正是在这座不起眼的小山上发现了巨大秘密。石脚山西南面有四个洞穴,还有两处人为砌筑的石圈,疑似古人住处。在2号洞口堆积约50厘米的文化层,其他洞内甚至整个山头,散落着大批石刀、石斧、石锛等磨制石器,以及许多碗、杯、罐、鼎、釜等等陶器残片,陶质黑色夹砂,有不规则的打印纹。经湖南省考古专家鉴定,这些遗迹属于四五千年前古人类的生产生活工具,为商周早期人类遗址。这是桂阳境内最早被发现的商周聚落遗址。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多次往返流峰与樟木之间,远看上龙泉后山树木葱茏,石山峻秀,心神往之。2001年初夏,我骑车来到这里,发现这里果然是个好地方,西面临村,古木阴翳,南面是一小片田地,烤烟旺长,山上怪石嶙峋,灌木丛生。小山南麓路边的溪沟旁有一个高约三四米、宽约两米的石洞,主洞不深,里面又分为上下两个小洞,洞内幽暗,不知其深浅。主洞垫土平整,可见经常有人光顾。若干年后才明白,我那次到访的山洞竟然是桂阳一处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上龙泉古人类遗址。 原来,早在1964年,湖南省地质勘探队第四队来桂阳搞地质普查,在这个其貌不扬的洞穴里发现了惊天秘密,发掘出更新世纪晚期(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东方剑齿象、大熊猫、中国犀牛等古脊椎动物化石。出土文物中最珍贵的是一枚刻纹古锥,那是一枚原始人缝衣用的工具,,锥身中部有成对刻纹,刻纹的意义可能跟古人结绳记事类似。它充分证明,早在二、三万年前就有古人类在桂阳流峰等地繁衍生息。这是到目前为止湖南境内最早古人类居住遗址,意义十分重大。 透过简陋的洞穴,我们仿佛看见我们祖先曾走过的从野蛮到文明的路;通过残砖碎瓦,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这块土地上如此厚重灿烂的文化,我们为桂阳这片土地的文化自豪与自信!文以化人,文以载道,在我们祖先早已走出山洞的今天,在我们住进高楼洋房的时候,我们又该将文化二字放置于何处呢。 一条古水滋润乡土家园 水是生命之源,逐水而居是人类一个古老而普遍的定律。桂阳西北有一条漼江,是舂陵江的重要支流,它流贯流峰镇南北,促进了流峰人类历史开发进程,孕育了桂阳西北乃至整个桂阳古老而灿烂的文明。 漼江古名花山水。在桂阳白水瑶族乡与塘市镇之间有一座高山 华山,主峰花山垴。华山古时称为花山,现在华山还有花山垴、大花山、小花山等地名,花山的东面之溪流就叫花山水。古代花华相通,因此后来花山喊成了华山,花山水也喊成了华泉。 中国许多地方河流的名称与郦道元的《水经注》关系很大,但它对于中国南方河流的描述多有混乱,特别是对于桂水的解读更为糊涂。五岭多桂,因称桂岭,岭南岭北之江流多有桂水之名。郦道元说:(漼江)右会钟水,通为桂水。他的附证虽然明白钟水之源可能与桂水同名,却不知道漼水是由桂转音而来的。同治七年王闿运在总纂《桂阳直隶州志》时,才将桂水改称为漼水(民间多称漼江)。 胡迥在《流渡峰记》里赋诗两首,其中有白阜溪南鸡水前,崚崚石骨刺青天一句。由此可知漼江在古代还有鸡水之名。《桂阳直隶州志·小说篇》记载:桂阳北有淇江,其阳有嘉禾县。常宁王万澍在其《衡湘稽古》引用管子的话:种五谷於淇田之阳,九州之人乃知谷食。淇田即骑田岭,在桂阳民间鸡与淇读音相通,鸡水即淇水。古名自有来历,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今天谁还能将它说得清楚辨得明白呢! 流峰脚下古来为衡(州) 连(州)与郴 永的交通十字路口,是桂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相传此地古时候漼江上就有渡口。桂阳文史工作者陈乾隆先生曾经考证《新建流渡桥碑》《流渡桥墟亭改建碑》,发现流渡桥竣工于明天启癸亥岁春三月,流渡桥墟改建于明天启癸亥孟冬十月吉旦,由此可见,流渡不仅存在,而且历史悠久。由于流渡特名,因此漼江也有流渡水之名。 漼江主源发源于白水瑶族乡与莲塘镇交界处的子顶山西麓 福隆张家冲。漼水从神排往下,进入狭长的峡谷地带,东南奔流十几里进入流峰镇桃源村,出峡口至漼江村。现在在峡谷里已经修筑起桂阳的又一座中型水库 桃源水库,漼江将更好地庇佑与滋润流峰大地。水出峡口后,坡降变小,地势更平坦,河道变宽,流速变缓,冲积出一个个古老的盆地型小平原,后来人类在上面耕耘播种,就成了田洞。漼江洞、现田洞是漼水流域比较著名的田洞,孕育了许多大村落,走出了不少栋梁之才。 漼江南流至现田村,板桥水自西南来汇,之后蜿蜒向东,过双染头,至石堪下(江背村),与潭流水相汇。板桥之地正处于坛山岭北面阴坡,受地形影响降水原本就少,再加上坛山岭石陡如墙,顶坪又倾向西南,因此北出的溪流短小。同时中部岗地全是钙质岩地貌,土层浅薄,涵水性差,因此,板桥成了桂阳境内最缺水的地方之一。过去板桥的低山岗地除了长些茅草和柏树之外,其他植被很难生长,近年来引种灌木马桑,植被面貌才得到初步改善。在这样恶劣环境的长期影响下,坛山脚下的板桥人普遍形成了较其它地方更为刚烈的性格。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漼江上过去有较多的石拱桥,但现在已经所剩不多,其中以流峰三拱桥、板溪聚仙桥和龙泉桥较为有名。从石堪下往下,河道变宽到三四十米,架石桥的难度增大,设渡口也不够方便,于是,步蹬桥(石步)成了古代方便两岸交通的首选设施。步蹬桥就是置于溪流小河中供人渡涉的踏脚石,将一块块高大的长条石成排稳固竖立在河床中,露出小半截在河面,既不影响江流,又可供人从上面走过,远远看去像一排琴键,很有诗情画意。过去流峰境内就有十几条步蹬桥,其中老鼠隘步蹬桥最有名,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漼江上的步蹬桥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现代桥梁。 漼江经水落亭、唐家坊、鱼拜至禾仓,又有杏村水自东来汇。此水发源于敖泉、欧阳海与和平交界处的三角寨,过杏村拐向西南进入流峰地界,经板溪村,过聚仙桥,再往下就到樟木龙泉桥,最后注入漼水。聚仙桥东面百米田畴间有块数百平米的旱地,石笋俊美,形貌天然,有著名的版溪仙局传说,历来为文人雅士称颂,吴为湘、张明叙、刘应第、曹德赞等名人都有留诗句。唐家坊至厦塘坊漼江西岸坛山东麓,大约有七八里长的铁矿分布带,形成了桂阳规模最大的冶铁遗址群,是桂阳古代著名铁乡。 漼江上游目前已经修建了莲塘、桃源两座中型水库,对于确保西北半县的灌溉至关重要。但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水库的修建也势必破坏河道自身的冲淤平衡,河床变小,行洪功能弱化;由于水库储水,河道流量肯定发生变化,水深流速相应改变,河流自身净化功能弱化,生态平衡也会打破。可喜的是,政府对于生态环保工作越来越重视,近年来居民生活垃圾直排现象减少,流峰境内漼江河道整治工程卓有成效,漼江河道面貌焕然一新,为建设流峰美丽幸福家园奠定了良好基础。 美丽而多情的漼江,汇山谷涓涓细流储成莲塘、桃源两泓琼浆玉液,在流峰大地上潇洒奔流,画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形成一处处美丽河湾,孕育了一个个温馨家园,最后又归束于坛山脚下一条小峡谷,从高杉自然村流入四里镇复成村,与鼠峡水相会后融入浩浩舂陵江。 坛山似砚,流峰如笔,漼江比墨。啊,伟大的时代!敢为人先的流峰人!正在书写暂新的风流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