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当地旅游 > 旅游详情

【地理】桂阳北门莲塘镇: 崇山夹大道 秀水南北流

来源:视界桂阳
发表时间:2019年11月27日
景区介绍

四面崇山皆丽景桂阳北境山峦起伏,百里连绵,奇秀多誉。莲塘镇就在紫顶山、扶苍山、白阜岭、泗洲山环绕的崇山峻岭之中。不到扶苍,枉到桂阳,足见现在扶苍山在桂阳之名望。唐代桂阳本土诗人刘昭禹写了首《扶苍山》,但诗中的描述与真实的扶苍山却有些距离,此诗虽然载入《全唐诗》,但扶苍山并没引起古人太多的关注,因此历史上并没有多大的名声,晚清以来名人弄墨,到当代才现异彩,慕者如云。扶苍山东麓之藤山,甘头岭龚氏后龙,号称五里十冲,为当代莲塘生态保护之典范。远看藤山,森林阴翳,黛色苍茫如墙。山间幽壑飞瀑,山上桥路难通,坐听松涛若挟风雷之势,苍苔印古树,落叶积如毯,鸟语花香,让人乐不思归。白阜主峰在莲塘镇境内,堪称当地人的圣山。它嶙峋高耸,南高北低逶迤数十里,从西南或东北方向遥望,白阜岭恰如迎风招展的旗子,难怪古人一字概之 旗,白阜如旗。此山四时流泉,甘冽清甜,山下松竹茂密,山腰灌木葱茏,巨石嵯峨,山巅草甸弥望。草深路湮,攀登艰难,绕林得半天,攀岩心戚戚。及登顶,一览众山小,风撩长襟,仰天长啸,顿觉豪情万丈。州志载:山顶冠云如积,尧雪四时晶素,因以白号。《常宁志》引用《一统志》则称:白瀑峰,县南六十里,有飞瀑如练。白瀑峰就是白阜岭吗?飞瀑如练,哪有呢?途经白阜岭脚下的人都印象深刻,它西南面山体有大片裸露的花岗岩,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犹如白阜倾泻,此种简单的解释好像反倒更契合山名实际。莲塘镇最东面是泗洲山,与欧阳海、桥市相界。泗洲山海拔1428米,为桂阳第一高山,路通山巅,游人喜爱。自莲塘山坳至泗洲山顶,层峦叠嶂,幽林深邃。溯溪而上,一路鸟鸣虫吟,清泉淙淙,怡然成趣。沿路缓行,山野人家,弄稼在原,锄声越林,悠然南山。奇怪的是在桂阳古代志书中却根本找不到泗洲山的影子,清同治《桂阳直隶州志》城乡图、水道图在其位置都标注成观音山。翻阅史料,唯在《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 湖广六)》常宁名下有这样的记载:又四州山,在县南六十里,叠峤连云,望见四州,因名。呜呼,巍巍泗洲山,其形其事在桂阳历史上竟然一片空白,实在令人难以置信!是古人选择性失忆,还是其中真有什么不可言说的隐晦吗?历史总根植于特定的地理山川中。数百里阳明山脉,过去全部是苗瑶祖居之地,也是千百年来桂阳与常宁的界山。常宁在山北,平原广袤,农耕发达,湘江北去,名人南来,自然比许多地方更为开化。当桂阳古人还没有意识到这片蛮荒之山地的重要性时,常宁人倒是对它有了更多的认识。难怪近代以来,但凡专业地质表述,几乎都用南岭山系、阳明山脉余脉的塔山和大义山来定义这一带的山系,而置桂阳境内更高的天堂山和泗洲山于不顾,山水有情,岂不悲哉!一条大道古来通东西走向的300里阳明山脉,通为海拔1000米左右的高山,成为南北交通之天然阻隔。在这里白阜岭与泗洲山相峙,分别呈为一列东西、南北走向,山势雄浑,陡峭险峻,两山之间紧夹庙前 莲塘海拔300左右的低平谷地,古来就是常宁与桂阳乃至整个南岭重要的交通孔道,是古代中原民族进入岭南的重要隘口。因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历来亦为兵家必争之地。北宋《元丰九域志》云:桂阳监平阳县有香风镇。当时整个桂阳监仅有香风一镇,是当时仅次于桂阳城的政治和商业中心。明代弘治十六年(1505)知州敖毓元修建桂阳州通常宁的邮驿线路,桂阳境内凡九铺,曰:乌洞、东岗、安村、斗下……赶壕、香风。过香风即到常宁弥勒铺。距今已经500余年。香风铺群山环绕,一条官道从峡谷中间穿过,夏秋时节四周山花、桂花香气馥郁,商旅、骚客无不沉醉于此,美其名曰驿路香风,是古代桂阳州十二景之一。史上许多文人争相对它吟颂。茶陵谭延阎是清末民国名人,光绪进土,与孙中山交好。1923年6月,孙中山任命他为湖南省长及北伐讨贼军司令,命他回湘讨伐赵恒惕。7月25日,谭延闿率军从广东韶关开拔,向湘境进发,他27日到达乐昌,28日到达宜章,8月4日改道进抵桂阳,7日到达衡阳,幷发出讨赵通电。11月又率部撤兵回援。转战途中他作《桂阳道中》诗:……征途无尽人将老,烈日南风又桂阳。黄云满陇稻如京。山翠森森万木荣。此是湘南好时节,愧将行役负平生。小觅蛇趋畦上下,老松龙卧路东西……。诗中描述与这条古道的景色极为相似。谭延闿与莲塘锦湖村陈世杰女婿是岳麓书院同学,村民说其村锦湖家祠的匾额为谭所题。由此判断,当年谭延闿转道桂北香风-腊园古道的可能性很大。莲塘界常宁,有三关形胜,由东到西分别是昭忠口(腊园口)、五虎关、九龙关。九龙关与吴三桂的传说至今在当地民间流传。抗日时期,军民齐心,凭三关之险拒敌于桂阳境外,免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因为是南北必经之途,这条古道何止热闹了千年。古代桂北官宦步道常宁,北向衡阳潭州更为便捷,山间常有文人骚客吟诗弄月。明清时期,桂阳担盐贩盐的人很多,皆劳民苦力,往返其间,歇脚喝茶,哼曲打哈,苦中作乐。桂阳古人信佛崇善,好善乐施,修桥铺路砌亭之风盛行,腊园口翛然亭就是见证。翛然亭旁边有世间少有的大圣亭,供奉孙行者。离经叛道的孙悟空经观音点化后,护送唐僧西天取经,成为这一带民间的护路神。因为途经险要,难免匪盗出没,让人惴惴不安,入亭祭拜一番之后,忐忑之心才安稳下来。1966年,莲塘墟至腊园段接通常宁庙前,成为省道214线的咽喉地段,在永连公路没有修通前,这里一直是江永、蓝山、道县、新田等县北向衡阳、常宁的运输都借道于此。2012年,省道214线改扩建,京珠高速衡武段开通,同样也没能绕开这里。2000年过去,莲塘这个山隘依旧是湘粤交通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时至今日,雄山依在,古道无存,新途通达,四时美景长留。春草芬芳,山花烂漫;夏溪淙淙,堆绿砌黛;秋林叠染,风轻云淡;冬寒料峭,风霜高洁。从白阜山巅鸟瞰,衡武高速翩然而过,似山间飘过的玉带,如常龙腾跃山关,鸟道变通途。科技进步,交通改变,而永远不变的是这里令人向往的高山流水。南归舂陵潭流水高山出好水。因为以山为界,地跨两头,莲塘之水南北分流。向南流出的水统称为潭流水。《志》云:州西北有潭流水,出潭流山。潭流水因此得名。潭流山(岭)在哪呢?按清同治《桂阳直隶州志》城乡图标注的位置,可能位于现莲塘与欧阳海之间。相传潭流岭为桂阳古银坑之地,出名更早,因此以岭为水名。潭流水过锦湖,有沙溪来会,最后于流峰镇江背流入漼江,归于舂陵。扶苍山、白阜岭之间千沟万壑,涓涓细流汇成一条条小溪,木田水、里鱼水、潭烟水、陡江水、鸭滴水、李白水、灯家冲水、塘下水像一片巨大树叶的脉络,亦如一把展开的折扇,最后汇集于小街村,出村即尽是低山田园。因为位置形同这一片山水锁钥,集流面积广,在小街这个地理节点上修建水库成为绝佳之地。今天,莲塘水库像一块镶嵌在崇山峻岭中的蓝宝石,风景如画。漫步大坝,看水波荡漾,鱼跃鸟翔,听着工作人员娓娓讲述,我们仿佛回到几十年前修建水库的那个时代。为改变北半县缺水常旱的面貌,桂阳人早早就想束住潭流水这条苍龙,1958年开始清基和倒滤层砌建,无奈为援建金陵水库而暂停。1966年县委决定重新动工,修建莲塘水库时恰值文革动乱,县委排除干扰,调集18个公社的18000劳动力,不分白天黑夜、晴天雨天,奋战不息。1967年,就在全国各地政治动乱如火如荼的时候,莲塘水库大坝毅然矗立了。随后进行续建、扩建、加固,完善配套设施。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在缺少工程机戒和建设资金的情况下,桂阳举全县之力,前后投工1200万个劳动日,完成土方280万立方,石方115万立方,块石32万立方,混泥土9000方,移民662户共计2599人。水库枢纽工程主坝40米,副坝23米,库容达2560万立方,。这一列大数字的后面究竟隐藏着多少可歌可泣的的故事,也许只有大坝上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八个大字才能诠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整个中国水利建设的含义。北入潇湘宜水源潭流水东面,有一条河叫潭水,名字相差一字,却截然不同,潭水由南向北流入常宁,是宜水的东源,因此在常宁又叫东江水。《元和志》云:常宁县东临潭水。《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 湖广六记载:又潭水,在县东,自桂阳州流入县界。俱会宜水入湘。又载:东江在县城东。源出县南六十里天窗岩,北流入湘。《舆地纪胜》记载:潭水源出桂阳军,会宜水。《衡州志》云:东江水源出天窗岩,亦名源石水。由此可见,古人对潭水的认识是准确而一贯的,也说明天窗岩自古有名。确切的说潭水发源欧阳海镇增源村,在桂阳又名东山河。由大乘流入莲塘镇域,流经马罗、香枫、天苍,潭水的神奇在于它最后是以伏流形式离开桂阳的。伏流的入口天窗岩,是桂阳最著名的岩溶水洞。《》有很详细的记载。岩高二三十丈,水洞高十几米,水宽约二十米,洞外激水如雷,喷沫扬涛,入洞则幽光暗流,寂然无响。潭水在山腹潜行3里,出下窗岩。水洞西侧为上坡旱洞,深广数十米,早在宋神宗时古人就在这里修建了寺庙,明清时期为桂阳著名庵庙,康熙《桂阳州志》记载:天牎岩庵,州北九十里。后来人们又在寺庙底下修建了水轮油榨作坊。至近代古迹悉数遭到破坏,只留下少许痕迹让人追思凭吊。周山环抱,水何澹澹毓秀灵动,真是一派武陵清源。天窗岩洞内有一方摩崖石刻,原来是宋理宗淳祐己酉重阳节这一天,平阳县东尉监镇傅连签偕其弟傅来文游天窗岩,写下一首诗,由住岩的隐士彭如达记下,并刻于石壁上。诗歌描写了天窗岩的秀丽景色。天窗岩,古代热闹如此,今日寂寞如常,令人感概。潭水系桂阳五大水系之一,天窗岩以上境内流程近40里,年径流量达1亿立方米,河道坡降也很大。水源就是财源,受利益驱使,有人在天窗岩入口修渠引水建了个小水电,在下窗岩出口筑堤引水也建了个小水电。大约是违规的缘故,现在电站已经拆除,只留下一些遗迹。下窗岩相比天窗岩规模稍小,风景奇异。西岸一条旱渠直通洞口。因为在洞口处修建了水坝,一汪洞水波澜不惊,水平如镜,清幽可爱。河水逾坝急坠而下,激瀑飞流如雪似玉,声响振谷,若万马奔腾,令人拍案叫绝。下窗岩洞口也有摩崖石刻,可惜被人抹平。附近村民云下窗岩为下思岩,可能与窗的繁体窻有关,当年崖壁上可能刻题下窻岩三字,因为年久日深,石壁溶蚀,后来窻字一些笔画看不清了,让人误认为是思字。或许是有人想纠正错误,准备在原处重新刻题,不料最后竟半途而废。据说溶洞中段上有石窗,可见天日,这才是天窗岩得名由来。天窗之外,涌泉、石林、塔林、石芽、天坑、峡谷、峭壁、洼地、落水洞也是这一带常见的岩溶地貌。原来距今两亿五千万年的泥盆纪,这一带曾是一片波涛汹涌的大海。海天一色,一眼望不到边。随着地壳运动,泗洲山、白阜岭从海底渐渐隆起,形成岩溶蚀余地貌。地表碳酸岩溶洞多,到处漏水,如同一面筛子,而地下的花岗岩和变质岩多,不漏水,又好像一口锅子。地理就是如此奇妙。紫顶山和白阜岭之间面北一侧,发育出茶料河、下马河、粽叶河等大小数条河流,最后也一并流入潭水。因为居于山北,到光明、莲塘办事通常要翻越山脊,山高坡陡,交通艰困,当地居民生活反而与常宁更为密切。近日看到网名落笔摇岳的《泗洲山即事》,读来十分痛快,不忍私隐与大家分享:九曲寒川绕雾行,疆分桂耒秀青屏。远峰数点连衡岳,云水一支下洞庭。对倚扶苍担日月,并肩白埠抱生灵。惬情当与天山老,把盏长歌暮霭轻。他才是最懂这片山水之人!